腎臟有過濾、再吸收及分泌的作用,腎臟的腎絲球構造無法讓分子量較大的物質通過,理論上血漿蛋白在腎靜脈的濃度與腎動脈的濃度相同,因此尿液中不該有尿蛋白出現。
但在正常健康的成人每日的尿液中仍可測得微量之蛋白質,臨床上可區分生理性及病理性蛋白尿。每天尿蛋白總量小於150毫克以下,則稱之為生理性蛋白尿,為正常現象。通常在體檢時發現尿蛋白數據呈現一個 + 號,並不代表病患一定有病理性尿蛋白,一般而言往往病人少喝水或流汗多,使得尿液濃縮,這種情形會使簡單的尿液檢查呈現尿蛋白假陽性的結果。建議定期半年做一次追蹤檢查。若24小時尿液中蛋白質總量超過200毫克,即稱之為病理性蛋白尿:代表著腎絲球或腎小管有相當程度的損傷,是否罹患慢性腎臟疾病,須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。
當腎絲球體之基底膜通透性增加,會誘發一時性的尿蛋白排出增多,這些情況可見於運動、發燒、勞動、高溫作業,或過度寒冷、情緒興奮或緊張的狀況。經常可看到青少年在學校的體檢出現陽性反應,應考慮其運動的時間及強度或水分補充等因素,排除前述的因素。持續性的蛋白尿如姿位改變,或活動越多時所測得尿蛋白越多,若經常如此,需就醫排除是否存在腎絲球病變,避免變成慢性腎炎引發尿毒症的可能,建議長期門診追蹤觀察是必須的,總之若有異常的狀況千萬不要輕忽,及早檢查及治療是必須正視的。
宏仁診所衛教室